从“洋包子”变成了“土包子”,毛岸英在延安“上山下乡”

马少华2018 2022-06-01 浏览:

19461月,在苏联漂泊10年的毛岸英,终于回到了延安。

毛主席也非常高兴,虽然当时正在生病,也要亲自去机场迎接,把毛岸英接到了自己的住处。

父子久别重逢,尤其是毛岸英这些年来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苦,毛主席在心里对他是抱有愧疚的,因此也对他非常宽容。

不过,毛岸英在回国后的表现,却让毛主席有点不舒服,是什么原因呢?

从“洋包子”变成了“土包子”,毛岸英在延安“上山下乡”

原来,毛岸英从14岁就被送去了苏联,在14岁到24岁这个塑造人生观、世界观最重要的阶段,一直生活在苏联,接受苏联的教育,因此,也让他养成了苏联人的生活方式,举手投足间,处处都透着西方人的味道。

毛岸英后来回忆说:我刚到延安的时候,感到各方面都很别扭,生活上也不习惯,风土人情都不了解。我从小在外面流浪,是在无拘无束中长大的,再加上在苏联养成的待人接物上的习惯,我们都欧化了,这与中国的习惯完全不一样。延安人看我也别扭,我一时很难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觉得一切都那么陌生。

开始,我与对方谈起话来,高兴时就旁若无人地开怀大笑,遇到听不懂、搞不明白的时候,往往是耸耸肩,摇摇头,摆摆手。我又特别喜欢用手势来加重与人谈话的语气,这些动作,爸爸看到后很不高兴,认为是毛病。

毛岸英每次有这些表现时,毛主席都会用眼睛瞪他,起初,毛岸英还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瞪自己,等到次数多了,毛岸英才知道,原来是父亲不喜欢自己的这些动作。

不光是这些欧化的动作,毛岸英在待人接物上,也有明显的欧化方式,比如见到了长辈,也是直呼姓名,有什么说什么。

长辈们知道他的生活经历,都对他很宽容,只是一笑了之,但是,毛主席却认为,这不是一个好习惯,必须要改过来。

从“洋包子”变成了“土包子”,毛岸英在延安“上山下乡”

有一次,毛主席专门找毛岸英谈话,对他说:你现在是在中国,在延安,不是在苏联,你要按照东方人的传统习惯做事。年轻人在长辈面前,在年纪大的人面前,要文静,要有礼貌,要规规矩矩地跟人说话,不能手舞足蹈。

毛主席还交代他说:你先去看看延安的老同志,见了人不要没大没小,年纪大些的,你就喊他伯伯、伯母、叔叔、婶婶,老的要喊爷爷、奶奶,跟你年纪差不多的,你就喊哥哥,或是同志,不能再随随便便就直呼人家的名字!

毛岸英这才知道,原来自己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太脱节了,无意中做了很多错事,于是,就开始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一些习惯。

为了彻底改变毛岸英的思想和习惯,毛主席还做了一个决定,就是让他穿上当地农民的衣服,去跟着当地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友,一起生活,一起劳动。

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你已经上完外国的大学了,现在要去中国的劳动大学锻炼一下,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人在想什么。

于是,毛岸英脱下了原先的西装,穿上了当地农民的棉衣棉裤,跟着大家一起劳动。

当毛主席再次见到他的时候,看到他的皮肤晒黑了,手上也起了茧子,这才满意地笑了。

从“洋包子”变成了“土包子”,毛岸英在延安“上山下乡”

到这里还没完呢,毛主席为了让毛岸英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的广大农村,又派他去了山东滨州阳信县,参加当地的土地改革。

搞土地改革不同于开荒种地,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更加复杂,也更加考验人,同时也更加锻炼人。

毛岸英到后,每天跟着当地的土改干部下去做调查,处理各种纠纷,解决各种问题。

一开始,毛岸英难免处理不好那些复杂的关系,屡屡碰壁,但是,毛岸英继承了父亲知难而进、愈挫愈勇的精神,有了问题就积极学习,多方请教,最后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是都愿意听他的话,把他当成主心骨

当毛岸英离开的时候,当地的乡亲们都舍不得他走,排着长队请他留下来。

到了离开那天,乡亲们又排着队去给他送行,一直送出了好几里路。

从“洋包子”变成了“土包子”,毛岸英在延安“上山下乡”

后来,毛岸英还写了一首小诗,记录了这段生活,我们来欣赏一下:

斯大林把人民比作土,离土必死近土生。

这句话早已响如鼓,却直到今天才搞清。

郝家坡土改两个月,人问我最贵何所得?

是不是金,是不是银,是不是地位和美名?

我说一样也不是,却是那鞋下一层土!

毛岸英的这些努力,也让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周总理就曾经评价说:毛岸英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

这里面,既有毛主席对他的严格要求,也有毛岸英自身的刻苦努力,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都站在最广大的中国老百姓中间,去了解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才能真正为老百姓服务。

再看看现在的一些人,拼了命地脱离老百姓,恨不得把头发都变成黄色,把皮肤都变成白色,以变成洋人为荣,真是无耻至极!

(参考资料:《我的父亲毛泽东》《毛泽东家事风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7
3
0
2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