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郑州市惠济区政府新址的奢华程度和政府的腐败程度

作者:仲大军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编者按:郑州市惠济区政府新址豪华的问题,不仅引起社会的愤怒,更令人从深层思考当前我国最热门的口号----“城市化”。这些年里,城市化是否也成了腐败的一个由头?梁北岳先生的文章发人深省。请见此文后面的第二篇文章:《官员热衷于城市化大跃进根本原因在于腐败!----城市化“大跃进”有什么实质原因?》。将仲大军和梁北岳先生的两篇文章一起读,才能感觉出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地方政府毫无遏制到了何种地步?

----评郑州市惠济区政府新址的奢华程度和政府的腐败程度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军

2006年7月15日

     这些年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各地政府豪华、宏伟壮观的办公楼,以及欧洲园林式的行政中心。第一次给我震惊的是广东东莞市的“人民大会堂”,这座建筑的规模决不亚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几年后在广东顺德又看到了一片规划气派的行政中心,一片片的草地绿地,几座堂皇的办公大楼点缀其间。占地面积何止几百亩!足有几平方公里!当然,这一切都打着“城市化”的招牌。

     有一年在南京讲课完后,乘车去机场,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一座美国国会山式的圆顶白色建筑,再定神一看,是南京市雨花台区政府的机关大楼。当时心中涌出无限感叹:也只有我们的政府部门才能盖出这样气派的大楼。

     如果说沿海发达地区有钱摆阔气还有情可原,但前年去山东泰安市使我产生了更大的震惊,这个本不富裕的城市,居然在泰山脚下建起了一片足够豪华的政府行政中心,以市政府大楼为主,人大、政法等部门大楼环绕其周,其气魄,其规模,简直可以说无与伦比。那个宽阔的广场绿地足可以与天安门广场媲美。

     我暗暗地吃惊,在一个人民还这样贫困的泰安地区,这些国家“公仆”们竟然这样挥霍人民的财产!我们这个共产党执政的政府,还有一点与人民共生共存的思想、有一点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吗?我曾经几次写文章抨击地方政府的奢侈,腐化,曾经数次将这些豪华的政府大厦放到网站上暴光。但无济于事,各地政府的疯狂建行政中心的奢侈之风欲演欲烈。

    这与历史现象有何差异!任何时代社会资源总是掌握在强势权力集团手中,而任何时代的国民财富都消耗在这个时代统治阶级崇拜的对象之上。在古埃及,法老们崇拜的是高大的金字塔,因此,整个国民财富统统消耗在金字塔的建造上。在古代中国,帝王崇拜的是豪华宫殿和死去的天堂,因此国民财富大都消耗在高城大墓上。在清代,慈禧太后为了建心爱的颐和园居然挪用海军经费。

    而到了今天,中国社会崇拜的是什么?虽然没有了死后的追求----陵寝大墓,却有了现世的奢侈享受----豪宅、华宫,以及身份地位的显示:宏大的权力象征----政府行政中心。

     就是在这种新权力和物质享受崇拜驱使之下,终于,暴露出河南郑州市惠济区奢华新址的新闻----以530亩土地的面积打造出一个园林式的区政府奢华办公中心!终于新华社的记者们忍不住写文章了,终于政府奢侈的新闻传遍了国内外,连凤凰卫视电台也进行了评论。但是,这一过程却使我们产生疑问:为什么非要等社会舆论出来之后,地方政府官员们才检点和收敛?为什么中央政府不能将这样的事情消灭在萌芽之中?为什么当地民众不能在此举还未进行之前就能事先预防?

     500多亩地的面积,建起了一片富丽堂皇的政府行政中心和山水园林,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多的开支,郑州市政府何曾征求过市民的意见?是谁允许你们随便动用财政资金为自己修建如此奢侈的办公场所?

     这种现象除了说明当前中国各级政府的约束软到何种地步,再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没有人能监管得了政府,政府的财政税收有无上的权力。这些年政府财政税收的膨胀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每年以20%以上的增速增长,但却没有人评论这种膨胀是否合理。如何多的财政收入都用到哪里去了?用到国防事业和社会保障上去了吗?没有,而是用在地方政府竟相奢侈上。

     这样的财政收入怎么能不培养出一个奢侈的政府!改革这么多年里,我们把国有企业改掉了,把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改掉了许多,但什么时候改革过政府的行政方式?譬如,政府什么时候向社会公布过财政收入的开支去向?政府什么时候向社会公布过行政成本?国家统计局什么时候增加过新的统计数字(如政府办公经费等)?政府什么时候改革过不透明的执政方式?

     如果中国的改革仅仅是个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没有政府执政和行政方式的改革,那么经济改革的成果便可能成为政府腐败和腐化的经济基础。近年来,改革为什么受到社会这么大的质疑,其根本原因在于这场改革的片面性。

     为了使我国诞生一个健全的政府,为了恢复共产党政府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我们以自己的行动向社会发出呼吁:地方政府毫无监督制约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中央政府要采取措施杜绝地方政府为所欲为的状况,郑州市人民群众要发挥自己的舆论监督作用。

    我们呼吁:各地人大、政协要严格审查政府的各项开支,政府必须向各检查部门公布经费开支用途和去向,这要成为一年一度人大、政协会的重要议政内容。我国经济改革已经告已段落,行政改革已经映入眼帘,而所有行政改革的重点,就是中国必须有一个受人民约束的政府。否则,我们的改革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改革。

-------------------------------------------------------------------------------------

  附图:

 郑州惠济区政府占地530亩状似豪华白宫(组图) 

 

 

数百亩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 

 

 

区政府办公新址的人工湖

 

河南郑州市惠济区办公新址半球形会议中心

 

区政府园区中的瀑布

 

山东泰安市豪华的政府大楼

   --------------------------------------------------------------------------------

   附文:

官员热衷于城市化大跃进根本原因在于腐败!

----城市化“大跃进”有什么实质原因?

梁北岳 

2006年7月15日

iamlby@163.com

    《南方周末》2006年7月13日头版发表了《权威专家数次上书国务院  直陈城市化“大跃进”隐忧》一文,在这篇采访文章中,学者陆大道怒指许多地方官员大搞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立交、大标志性建筑等超前形象工程,不管占用多少土地,也不管工程建成后利用率多么低,更不用操心失地农民的疾苦,只醉心于自己的大手笔和大政绩。

    这种现象,陆大道看到了许多,因此“一脸的愤怒”(文中语),其实老百姓也都看得到,这太多了,随处可见,很普遍,普通老百姓也都痛心疾首。所不同的是,专家学者还可以上书中央,上了书有人理会,而百姓人微言轻,不关自己生活也就懒得管了、也难得管。其危害是不言自明,无须多说。这里评论原因。

    对城市化大跃进的原因,陆大道分析原因有四:一是政府官员对国家其实地不大、物不博、人多地少认识不足;二是政绩考核体系有不足,提拔干部看重政绩;三是土地管理制度有缺陷,支配权在政府,农民无话语权;四是财税制度中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来源,所以难以制止。

    我认为,学者说对了一部分,还有一个内在的核心原因没说,也许是真不知道,也许是知道了也不敢说。学者说话影响面大,囿于身份一些话不能说,这可以理解。不怕学者知道了暂时不敢说,怕只怕不知道。

    老百姓则可以知无不言:是什么原因使得官员们如此热衷于大兴土木,大搞大而不当的形象工程?——根子是腐败,绝不是认识问题和执政水平问题。

    搞工程,可以捞钱,搞大工程,更有捞大钱的机会。名义还冠冕堂皇——加速实现现代化,加速地方发展,又能大把捞钱,何乐而不为?搞工程官员能捞钱,当今谁人不知晓?官越大,腐败链条越长,缓冲地带越大,越容易隐蔽,捞再多也不怕。

    学者分析的几条原因中,除了农民无话语权(实际是无政治权利,政治地位太低)这一条是独立原因外(这涉及到政治体制等深层原因,这里无法展开谈),其它三条似乎都是属于认识问题。那么,改进认识从而改进干部提拔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不就可以解决问题吗?请学者和读者都再细想,也会想到恐怕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学者说的几个原因,我看太书生气。第一条说是官员对国情认识不足,这根本站不住,太表面化、太过肤浅。官员们认识不到中国资源紧缺的国情?太小看官员的认知水平了,别说现在的官员学历、学识都不低,比上两代老干部优越得多,就是普通文化学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平占有资源水平很低、土地资源极其宝贵,节约土地、节约资源这是极其普通、甚至可以说是低级的社会认知,官员们会不懂?岂非笑话?如果让官员认真来谈,无论从任何层面谈我国资源短缺的国情问题,任何一个级别的官员都不一定会输给任何一个学者。

    第二条,说是政绩考核体系的不足。现在的考核体系促使官员们热衷出政绩,而之所以被提拔也是凭政绩。从表面上来说,也许是这样,但是,不要忽视了潜规则——那些看不见的手段和力量。现在干部提拔上去,真的都是凭本事、凭政绩吗?连组织部长、宣传部长这些与日常经济活动不沾边的官位,都能有大把灰色收入,说明什么?从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抓出一批买官卖官分子那时起,买官卖官情况是缩小了还是愈演愈烈?现在要想提拔上去,不花大钱行吗?而钱从何来,明摆着,就是搞工程。
要认识到,官员们喜欢搞工程,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内驱力,这个内驱力的力量比什么都大。为什么长期以来走不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怪圈?就是个人利益和部门、集团利益的内驱力。官员们为之奋斗的强大动力,绝不再能与过去共产党员革命者为之奋斗的强大动力同日而语。

    至于相关的管理制度,人家可以改,也可以不改,官员们不仅是政策的执行者,还是政策的制定者。制定政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反正有没有社会平衡制约力量;如果来了中央制定的政策,那还是老办法——上策下对。

    这个时代,本是官员们最能发挥聪明才智、最能大有作为、最容易创造利国利民政绩的好时代,可以说比毛时代强得多。有一些官员是一心为公的,创造出利国利民的政绩,以薄熙来为典型,但这样的官员有多少?现在官员们的能力和智商都很高,为什么总是搞出一大堆社会问题来呢?真是缺乏预见性吗?大小官员不是常常出国走走,看了不少的先进发展经验吗?等等,还可以提出不少问题,但都解释不通,这些问题是无法就事论事地表面分析所能解释得了的。

    所以,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可书生气,看表面说表面,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现在中国社会潜规则的力量相当大,潜规则相当流行,这一点,官员们比百姓更清楚。

   (对《南方周末》06.7.13.陆大道采访文章有感。)

----

陆大道院士数次上书国务院 直陈城市化“大跃进”隐忧
 
南方周末

7月7日上午,广东迎宾馆客房里,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电脑屏幕上向记者展示他亲自拍摄的上百张图片,一脸的焦虑。

  这些照片,是陆大道近年来奔走于全国众多省市,目睹了一系列他所说的豪华、奢侈的大规划、大广场、大绿地、大立交之后的记录。

  作为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在中国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领域拥有相当权威的地位。他不仅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并且一举担任了国家发改委“京津翼都市圈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国务院东北办“东北振兴规划”等三个国家重要区域规划的专家组组长。

  近年来,陆大道院士曾多次给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等写信,直陈中国城市化发展与规划建设中出现的盲目追求大规模、高标准以及严重浪费土地等令人不安的一些趋向。并断言“我国已经出现了城市化的"大跃进"。这是一股在全国范围内从上到下的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城市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市化发展轨道”。在去年国务院组织的一次小型专家咨询会上,他亦曾向国务院领导面陈上述问题。

  “这些话,我早就想说了。”陆颇为激动地对记者说。与此同时,陆还计划将这些观点再次上书高层,希望能够引起领导人与全社会的更大关注。

  城市化更多的是土地的城市化

  (66岁的陆大道个子不高,头发已白了不少,但精神颇为矍铄。陆既有作为一名学术权威的沉稳,又显示出一丝孩子似的急迫。记者刚进房间尚未坐定,陆便急匆匆地招呼记者来到电脑面前。“来来来,你先看看我拍的这些照片。”

  因为工作关系,陆大道走遍了中国的大部分省市。每到一处,陆都会用他的数码相机拍下许多照片。有时候,甚至在当地政府请他参观的车上,透过车窗玻璃,陆也会拍下所见到的让他感觉触目惊心的一些场景。

  指着电脑屏幕上某市修建的双向十车道、宽达100米的道路,陆说:你看跑的车多吗?修这么宽干嘛?像我这样的老人,敢过这样的马路吗?除非是封闭路面,否则修得再宽车也跑不快啊,一堵塞反而变成了一个大停车场。)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从去年开始,多次上书建设部和国务院领导,反映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你主要是针对的哪些方面?

  陆大道(以下简称陆):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2年的39.1%,这个速度在全世界是创纪录的。达到同样的水平(即从20%-40%),英国花了120年,美国花了80年,日本30多年,而我们只用了22年。

  记: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陆:不能光看速度,而要看城市化的具体内涵。城市化本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现在的倾向是大规模的造城运动,偏重于占用土地,而不是人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讲,我们的城市化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这已经对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记:这种“大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

  陆:首先就是速度过快,过去20年,我们比发达国家当年的发展速度快了2倍左右,最近又有人提出,到2010年,城市化率要超过50%,我认为这是头脑发热的表现。

  实际上,这些数字的背后有虚假的现象,即目前43%的城市化率被认为是“虚假”的,因为包括了1亿多“农民工”,这些人与真正意义上的市民还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不宜简单地以43%的市镇人口比例证明城市化很快。主要问题出在“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太快,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化了,而农民及其家属却未被城市化。

  记:我们注意到“十一五”规划中,对城市化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陆:对,潜台词就是我们过去太快了,超出了正常轨道。其次,在这种“大跃进”的局面下,我国的土地占用情况已经出现严重失控的倾向,人均用地面积大幅度提高,现在已经达到全世界的前列。

  记:有数据吗?

  陆:从1996年年底到2003年,7年间中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这些土地,绝大部分被城市所占用。国土资源部曾发表过这样一个数据:现在全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纽约,包括郊区在内,人均占地也才112.5平方米。

  记:为什么我们的人均用地会大幅增长?

  陆: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我们的大中城市,近年来纷纷按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建设了许多大的公共设施,例如大马路、大绿地、大广场、大标志性建筑,又漂亮又豪华,其硬件一点不比欧美差,但要知道,我们的人均比人家差多了。

  记:你觉得城市的这种建设不合理吗?

  陆:关键是很多设施超出了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超出了实际需求。比如现在不仅是省会城市,连许多地级市都在建大规模的会展中心,要来干嘛?广交会也才几万平方米的规模,但在许多地级市,建设的会展中心,丝毫不亚于即将启用的广州新会展中心,这种超前,纯粹是奢侈和浪费,完全脱离了现阶段国情。

  记: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你如何界定现在的城市化“大跃进”局面?

  陆:一是速度过快,二是人均用地过大,三是公共设施奢侈浪费,四是建设性破坏,对城市面貌和文化古迹带来很大破坏。

  令人忧心的大手笔与大发展

  (电脑屏幕上是一张某省师范大学在大学城里面新修建的校区的大门。陆大道说,你看这校门,有多宽!从门这边到门那边,至少有100米吧。你再看进门后至少1公里的直径范围内,有任何建筑吗?这浪费了多少土地?再看它的占地面积,足足有3000亩之多!改革前北大的占地面积也才1500亩,它足足有两个老北大那么大了。)

  记:在你说到的这种“大跃进”局面中,出现了哪些典型的行为?

  陆:首先是全国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掀起了一股“大规划”之风,其中以某市的规划为代表,这个市比照大伦敦和大巴黎的规划,设计了一个超出大巴黎6倍、大伦敦10倍的超大城市,规划范围涉及到7万平方公里。这样的超大城市,全世界也绝无仅有。

  就在几个月前,我曾经在一个工作场合,对某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说,按照一年76平方公里的用地规模,在保证生态用地的情况下,15年后,该市一亩地都没有了;在动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下,也就只能用35年。

  记:大城市刮起了“大规划”之风。

  陆:对,这股风从2001年开始,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城市都在作大规划,在2003-2004年达到高潮,我可以数一下,提出了口号和规划的城市,起码有10个以上。

  记:为什么会热衷于“大规划”呢?

  陆:我觉得本质上还是圈地,它可以用这个名义改变行政区划,把郊区和周边的县市土地吞并进来,进行范围上的扩张。

  记:这个是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

  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时髦做法,一开始是开发区热,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到2002年到2003年时问题暴露出来,2004到2005年,国家4部委对开发区土地进行审核,我那时候曾被聘任为开发区土地审核专家组组长。那次砍掉了几千个开发区,全国的开发区,当时有上万个,甚至有些乡里都有几个开发区,竖个牌子,就把田地给占了。

  记:这股浪潮过后呢?

  陆:接着在城市里,开始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绿地、大立交。不是说不要建。我指的是那些远远超出实际需求的贪大之作。举个例子,中部某市一个新区的大立交,我看那应该是全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立交,比北京四环通往国际机场的四元桥立交还要大,我在那里实地勘察过,10年20年都不可能达到设计流量,完全没必要。

  据统计,全国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有183个之多,中国能有那么多国际大都市吗?

  记:这是第二轮流行的,接下来呢?

  陆:随后流行的,是会展中心,正在大规模建设,国际大都市之风被建设部领导批判了,但会展中心规划和建设的势头没停,不仅几乎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在搞大型、豪华会展中心,还有大量的地级市已经和正在建设,其豪华程度和建设规模完全可以与广州新会展中心媲美。但广州可是有着这么多年历史的国家级会展城市啊。那些一哄而起的会展中心我看利用率极低,一年365天,没有几个展览。

  大学城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不仅省会城市普遍在搞,相当多的地级市也规划和建设所谓的大学城。

  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搞开发区的另外一种形式,是用科教兴国的名义,大行浪费土地之实。为什么这样说?高校用这名义廉价占地,建新校区,利用率极低,我去某省考察过,大学城里的省师范大学,新校区占地3000亩,校门宽度超过100米,进门后一公里直径范围内没有任何建筑,只是最边缘周围有几幢房子。一问,一亩地才3万元,多廉价啊,那它当然要多占了。

  记:你刚才提到的都是大城市,中小城市是什么状况?

  陆: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病,很多都“传染”到了中小城市,像建大马路、大立交,有些也在搞大草坪、大广场,成片地摧毁民居和农地,建设新城。但在中小城市,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府搬家”,尤其在地县一级,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种搬家,往往把政府所在地,迁到离老城几公里乃至10公里外,除了办公楼,还修建广场、马路、公园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浩大,我考察过很多地方,这种现象相当普遍。例如中部某县是一个贫困县,其新修建的办公楼,面积估计达5万平方米。该县新建的国土资源局,主体建筑就有几千平方米,要知道这个局的编制也就是几十个人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在我的调查了解范围内,没有这样做的地、县级城市属于少数。当然,豪华和严重程度不同。

  再比如某地级市,政府办公楼前的广场我估计有25-30公顷,它包括了三大部分。先是行政广场,然后是市民广场,再过去还有商业广场,旁边还有公园。感觉一眼都望不到边。我看,它比天安门广场要宏伟多了。

  记:这些大规划和大手笔会带来什么后果?

  陆:大规划,大手笔,就好的动机说,决策者是为了获得大发展。但是,城市的发展规模和方向是有规律可循的。从现在一些省会大城市的大规划来看,决策者想到的是上海浦东的开发。但上海的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经济基础、经济区位及在全国、全球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决定了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许多地区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大规划和大手笔是可能引起巨大风险的。

  现有城市建设布局的失序乃至失控,将导致耕地和水资源等重要资源被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非常不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中央政府对此态度鲜明

  (在访谈的过程中,谈起某些地方办公楼的奢华、广场的庞大,还有那些奢侈的人工水景设施,陆大道一脸的愤怒:请你们把这些照片登出来,而且一定要点名!

  说起那些土地被征用的农民,陆大道则颇为忧虑:这些农民根本不知道,失去土地对他们会意味着什么。现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还没有什么,一旦经济发生波动,将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陆说,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只能依靠脚下这片土地。我们必须做好永久使用这片土地的准备。

  陆大道认为,作为一名院士,主要应承担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尽可能继续进行本学科前沿的探讨;二是向政府提供咨询报告,三是向公众做一些科普工作。他这次找南方周末,就是想对全社会做一种科学普及工作。)

  记:你的这些观点曾多次向中央领导反映过?

  陆:我先后给曾培炎副总理、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写过信。院士的一个基本工作就是提交国情咨询报告,向政府反映情况。我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组的成员,在一次会议上,我曾向国务院领导面陈过城市建设中种种倾向,国务院主要领导后来在总结中指出,这些年来在城市建设中确实存在“过度扩张”的问题。

  记:是否已经引起中央的重视?

  陆:我认为中央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城市化,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循序渐进”,还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这都是有强烈的针对性的,要按此进行城市建设,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些并没有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某些地方甚至是置若罔闻,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通过大众媒体,来传递一些声音。

  记:你觉得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哪些?

  陆:我觉得首先是对中国国情没有正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实情是地不大,物不博,人多地少,资源严重不足,我们不能走美国蔓延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以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建“节约型社会”,但这一点,包括不少地方政府领导人、规划工作者都意识不足。

  其次,我们以往的政绩考核体系有很大不足,搞城市化“大跃进”的干部,在政绩上都十分漂亮,也往往能够得到提拔和重用。我认为这种情况在客观上鼓励了这种行为。

  第三,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有缺陷,支配权主要在政府手里,农民基本没有说话的权利。

  第四,现行的财税制度中,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财政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利益攸关,也使得这种行为无法制止。

  记:那你觉得可以有哪些对策?

  陆:首先是制定严格的用地标准,对城市的人均占地、耗能、用水、交通运输结构等,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定。要因地制宜的提出城市发展目标,我们现在没有这种国家制定的标准,反而是各个部门在提出要求,一个城市的发展目标达到20多个,这些大部分都要占用土地,而且往往不分地区地一刀切,问题很大。例如为什么要求大家都要建园林城市呢?在干旱地区,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如果制定这些标准,简直就是败家子。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几十万人口的赌城,一棵树都没有嘛。

  我觉得现在的城市发展目标政出多门,不科学,建议大部分取消。在节约资源上,应当参考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的做法,重新来制定。

  记:光有标准可能不够,要有制度保障。

  陆:政绩考核体系肯定要改,应当考核地方政府在保护环境、节约土地等方面的工作,这些中央已经在做了,我感觉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最根本的,还应当从利益上切断地方政府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一是土地制度如何改革,以维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我个人觉得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二是财税制度如何改革?土地出让金,现在可以说是地方政府的心头肉,数目庞大,用途广泛,这块资金怎么管理,怎么使地方政府既能筹措到发展资金,又不会躺在土地上大肆挥霍?这方面我不是专家,留待有识之士来出谋划策吧。

区政府“白宫”缘何成“迷宫”?

——郑州惠济区违规建政府新址调查 

“新华视点”记者陈芳、梁鹏 

新华网郑州 6月20日电 

    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1个巨大的半球形会议中心气势恢弘;数百亩绿地、园林、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鸭子在悠闲地游弋…… 

    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区域,就是河南郑州市惠济区办公新址。5月底,当网友将这个外观状似“白宫”的政府办公新址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后,其山水景观式的建筑格局和530亩的占地规模,引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声。 

    政府新址成了“景区” 

    位于郑州市北郊的惠济区政府新址,早在2004年5月即投入使用。其办公区域占地149亩,建筑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周边园林绿地等用地381亩,是统一征地、规划和建设。 

    6月7日,记者碰到河南省一些县市的几十名干部来此参观,遂跟随前往。

    开阔的“大河广场”,分居两侧的“古树苑”令人心旷神怡。四大班子的四幢楼分列会议中心四周;西侧两幢办公楼间,10米高的人工瀑布正在喷水;办公区左右,各有一处令人赏心悦目的人工湖和大片的绿地花园。沿办公楼背后的山坡拾级而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山后是灯光球场等休闲设施,左右各有上百亩的园林,将区政府办公楼紧紧包围在中心,可谓“前有水、后有山”。 

   办公区内正在浇草地的工人颇有些自豪地说,惠济区政府现在名气很大,差不多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考察团来此参观。 

    前来参观的县区干部更是赞不绝口。一位干部感慨道:“在这里办公真是修身养性,但说到底,想舒服还得有钱啊!” 

    当地干部表示,惠济区在郑州市周边几个区县中算“穷”区县,年财政收入几年来徘徊在2亿元左右,刚从“要饭财政”过渡到“吃饭财政”。 

    据惠济区副区长李凌江介绍,原先的办公场所使用几十年后,已经破损不堪,而且分散在郑州市的几个区内,不但“严重影响了我区的外部形象”,而且“挤在别人地盘上办公”很不顺心。惠济区决定以“区址北迁为突破口”,带动北部城区建设;并在新址建设中“超前规划”——目标是“30年最好、50年不过时”。 

    征地手续是否完备合法? 

    500多亩的征地需要办理一系列的报批手续,惠济区是如何进行的呢?在办公区域所占的149亩用地中,80%以上为菜地。记者调查发现,在未获得民政和土地等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2003年惠济区新址就开始动工建设,2004年5月,机关各单位即迁入办公。 

    有意思的是,2004年8月23日,惠济区政府向郑州市国土资源局呈交了“用地申请书”。直到2005年7月27日,民政部才正式批复河南省,同意郑州市惠济区人民政府驻地迁移。而此时,区政府新址已经投入使用一年。按照国土部门的说法,区政府的土地使用证上标明的使用面积只有149亩。那么,办公区周围的381亩园林绿地为何没有土地证呢?

  郑州市国土局惠济分局副局长张海良解释说,这些地都是公益性用地。

  修建新址究竟花了多少钱

    按照惠济区政府的介绍,建设新办公用房及绿地、设施等公益性事业,共投入1.2亿元。其中,市政府支持3000万元,原址拍卖2100万元,原相关资产整合2000万元,其余由区财政承担。

  惠济区财政局局长张领军说,这1.2亿元是政府办公区域(149亩地)的征地及建设、绿化等费用,不含其他381亩地的征地、绿化、建设费用。下午,张领军又表示1.2亿元是530亩地的总投资。记者提出调阅相关的资金支出账表时,却被以种种理由拒绝。据区财政局介绍,惠济区新址的建设至今没有进行资金结算,区政府还欠着承包商数百万元的款项。整个区政府新址及四周道路建设投资超过7亿元。

  竣工验收为何漏洞百出

  在资金、土地等一些关键问题得不到准确答复的情况下,记者提出查阅这一项目的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惠济区政府提供了一份“工程竣工验收意见表”的复印件,除建设单位注明是区政府以外,其他如监督号、工程名称、建设面积和工程造价均是空白。验收意见中,竟然全部没有时间落款。记者提出查看原件,惠济区委宣传部的同志一会儿说找不到,一会儿又说找到了,并在电话中称,原件中有工程名称和建设单位,其他还和复印件一样是空白。按道理,投用已经2年的区政府新址,应有一套完备的竣工验收资料。此项工程究竟是如何通过验收的?有关部门为何遮遮掩掩,让人费解。

  惠济新区“惠济”了谁

  惠济区政府认为,迁址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区政府的新址搬迁是个“富民工程”。

  一位近50岁的毛姓村民说:“区政府没进去过,听说像大花园。可修得再漂亮,跟咱百姓有什么关系?菜园子毁了,我只能靠给建筑工地看看原材料,一个月挣四五百元。仅有的土地补偿,眼前还能维持,但长远咋办?”

    河南省财政学院史璞教授认为,当前国内许多地方出现了新城、新区建设热,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而地方官员均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理由,这是站不住脚的。政府建设办公场所应量力而行,不能违规操作,更不能侵害老百姓的利益。(新华社)

质疑声为何总在“白宫”建成后

2006-06-21 11:57:25  南方网 冀者

    办公新址内一个超过10米高的人工瀑布

    6幢崭新的办公大楼、1个巨大的半球形会议中心、数百亩绿地、园林、 假山、喷泉环绕其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几只鸭子悠闲游弋……郑州市惠济区办公新址充满诗情画意。5月底,当网友将这个外观状似“白宫”的政府办公新址的照片在网上曝光后,其山水景观式的建筑格局和530亩的占地规模,引来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声。

    又是一个极尽奢华的政府大楼,类似的新闻看多了,读者的神经也会麻木,除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瞅两眼“相当壮观”的“白宫”图片外,简直没有了发表议论的兴致。一个财政收入2亿元左右,刚从“要饭财政”过渡到“吃饭财政”的县级区政府为何要建如此气派的办公场所,几乎和所有兴建豪华办公楼的地方政府一样,回答是这是“富民工程”,为了发展地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如果说,这完全是掩人耳目的假话,似乎也不尽然。笔者前些年下乡采访,就曾听到某镇领导大倒苦水。该镇至今仍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破旧办公楼内办公,全镇上下为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可外商一看到镇政府的破败样,至少觉得“镇领导班子工作能力不强”,投资的热忱马上凉了一大半。说来也是,办公大楼好比一个政府的脸面,整日蓬头垢面迎门接客总不是很妥当。

    这当然不是地方政府铺张浪费建“白宫”的理由,如果政府官员更看中的是办公楼的对外职能,那么也不能忽视它的对内职能。丰子凯说,建筑最富于一种亲和力,能统一众人的感情。这种亲和力,是为了建筑由纯粹的(无意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不诉于人的理智而诉于人的感情的原故。感化人心,由理智不及由感情的容易,用说明不及用象征的深刻。所以建筑的亲和力比其他艺术的特别强,最能统一大众的心。政府的办公大楼是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场所,它建成什么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反映了当地政府对干群关系的一种认知。简朴大方的市政大厅体现的是服务公众的民主意识,辉煌壮观的九重城阙显示的是皇权的威严和震慑力,这样看来,惠济新区豪华气派的“白宫”究竟要向公众传递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富民,但归根到底还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在作祟。

    政府大楼究竟建成怎样的规模才算合理,这当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我琢磨着,建政府大楼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又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场所,那么老百姓至少应该有话事权。据说,欧洲有些国家政府宴请宾客,第二天都要把宴会的菜单公布在政府网站以接受公众监督。我看这个方法不错,政府大楼建设前应该把规划图公布在网站上,给公众监督权和知情权。要是都等到生米做成熟饭后,才向老百姓公开,就算质疑声再大,也悔之晚矣!(编辑:东雪)

—————————————————————————————————————————————————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仲大军
仲大军
北京大军智库经济咨询公司主任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