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我想要个说法

作者:王炼利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温总理:我想要个说法

尊敬的温总理:您好!

我是上海居民王鍊利。今有两事,谨向温总理咨询。

中国近十年来的第三产业的大发展,是在“国家号召”下进行的。1998年,当时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今后三到五年,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全国第三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快于经济增长”,这样“吸收就业的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鉴于这样的理由:“90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减少了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平均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需要配置2万元资金(固定资产加流动资金),而工业平均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则需要配置7万元资金。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投入少、吸收劳动力多的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长潜力大、可以加快发展的行业。”(见《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列出了第三产业11个行业的每年预计增加就业人数,每年预计增加就业人数共达800万人。就是根据这些“预计”,我国开始了对第三产业的空前大投入。1999年到2002年,我国对第三产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是7万亿(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2.36万亿),2003年到2007年,我国城镇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是22.5万亿,如果按照《指导意见》预计第三产业每增加2万投资就能增加一个就业者,那1999年到2002年的第三产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累计比起1998年的增加数是8823亿(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额4540亿),1999年到2002年就应该提供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共4411万个,2003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第三产业投资一年就增加6790亿,那2004年就该提供第三产业就业岗位3395万个——然而,事实证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个事实,既是指客观世界的真实解决就业状况,也是我根据国家统计局自1992年到2005年发布的四份同属统计意义上的对“经常状态”的普查资料比较计算结果。这四份普查资料分别是:首次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1992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1995年)、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2002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

2006年春天,我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为研究的导入口,用资产的年回报率、经营效益率、资产利用率三个指标衡量分析了中国第三产业十三个门类中的十个门类的经营活动情况,得出结论:第三产业的经济效益远远不如第二产业。而“发展第三产业吸收就业”的想法则完全落空——《指导意见》认为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创造就业岗位100万个,然而我根据1992年的全国第三产业普查资料和2004年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只得出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平均增加就业岗位18.3万个的结论。并且这18.3万个就业岗位, 93%是个体户在创造,并不是注入了巨量投资(主要是国有和国有控股单位在投资)的单位部门创造的! 2005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开始将各种所有制经济分行业的投资情况给予了反映,我们能看到在2004年城镇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占60%,集体占3%,私营个体占13%,这13%的私营个体投资中,88%是投向房地产。而93%是由个体户创造的第三产业就业岗位中,房地产业增加的工作岗位非常有限;但房地产业的投资是巨量的,1999年到2003年的房地产业开发投资额是3.5万亿,同期有着31个门类的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只是2.5万亿;直到宏观调控年同时也是经济普查年的2004年,房地产业与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才“扯平”,同为1.5万亿。

我观察到:不管怎样在“私有化”, “国有”和“国有控股”似乎拥有着投资的“专利权”,但增加就业岗位,却与“国有”和“国有控股”投资无关!因为如果私有制房地产企业是零投资,2004年按所有制性质划分的第三产业投资结构就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占67%,集体占4%,私营个体占2%;但私有经济却要解决第三产业93%的就业岗位!这说明,巨量投资借着“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名义,另抱琵琶别嫁郎了!

温总理,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我于2006年3月撰写了《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失》一文。此文共4.5万字,附18张EXCEL数据图,15张数据表。文章分两个方面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质疑。一是分析阐述中国的第三产业“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二是分析为什么“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却无法解决就业。可以说 ,此文是在检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1998年《指导意见》的落实程度。检验的结果是,中国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巨量、低效又无序的,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中国特色副产品”则是导致了地方政府权力与利益的急剧膨胀。

2006年4月27日,该文在中信泰富政治及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税务杂志社综合研究组共同出版的内部参考刊物《香港传真》发表。据可靠消息,当时的国家财政部部长曾向发表单位索要多次、索要了多本,以供财政部有关人员认真研读。

现在离2006年4月已经过去了整两年零四个月,作为文章的作者,我没有听到任何反馈意见,我觉得这样不正常。因为该文所有的研究基点和基础数据全都来自国家统计局,我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出“中国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巨量、低效又无序”的结论。如果我的结论错了,那就得追溯使我得出结论的原始数据是否有错,两错必举其一。我是熟悉统计规则的,我不是见到数据就在胡乱引用胡乱引证,我是严格遵循着统计规则来计算、在论证、在研究。而国家财政部高层给予我的文章以相当的重视,也起码能证明我不是在胡言乱语。看过此文的还不止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高层也看了,因为我文章写毕就先行请一位离休的正司级干部用电子邮件寄给了原国家统计局长李德水先生。既然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高层都看了,却得不到回音,我就因此得出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结论:我的分析还是有道理的,因为有道理,有关部门难以回应。

温总理,2003年春天您刚任国务院总理,您在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说:“我是一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人”,当时,我为您的这句话动容。但是,一个大国,光是总理“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是远远不够的,人民也应该以“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相呼应,我认为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要求——我就是这么要求自己、并努力在这么做的!

本着这个精神,我认为,如果我分析得对,国家部门应该给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可以不给我个人,但也应该给人代会。如果我分析得不对,国家部门也应该公开反驳我。因为我分析的是“国事”,有关于国家利益。

温总理,我请求给说法的还有另一件事。

我曾经研究上海房地产业多年,为了解决“每年公布的上海居民住房数据从何而来”的问题,我曾经中规中矩地计算多次,总与统计部门提供数据相差甚远,去年夏天,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袭来:“统计部门会象我这样认真吗?如果他们仅为交差,那该怎样计算呢?”于是,我就将1995年以来每上一个年度的现有居民住宅建筑面积与当年竣工的商品住宅建筑面积简单相加,结果就与统计部门“统计”的居民住房建筑面积基本相符,再将空置面积、已拆迁房面积也鬼使神差地添加上去,这就与政府部门公布的上海居民住房建筑面积99%、100%地相符了!然后,我再将统计年鉴中公布的“非农人口”与“居民住房建筑面积”相除,就得到了与建设部《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数据一摸一样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上海人均住房面积”!

温总理,靠着纳税人养着的政府工作人员是在这样的搞笑状态下工作的吗?我不愿相信,可是这也是事实!统计部门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几千万平方米的拆迁房面积竟然可以不扣除并还重复加了一次、空置房面积也可以算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之中并也同样重复加了一次!这样计算的后果是严重的:这使得上海在2005年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添了13.3平方米!

我虽然认定住房改革是失败的,也不希望以“统计部门多算人均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来作为佐证呀!

我将我的验证过程、验证步骤和验证结果写成了《上海市居民住房数据应该如何统计——与政府统计部门商榷》一文,同样也在2007年6月26日的《香港传真》上发表。我是等着挨批和反击的——人均住房面积多计算13.33平方米毕竟不是小事情!然而至今一年过去,也没有得到任何回音,除了我的手机座机在去年7月份受了半个月左右的干扰外。

是不屑一顾吗?对每个原始数据都是来自权威部门的这篇验证性文章,不屑一顾就能绕过去吗?

所以,请温总理能就这个问题也让有关方面给我个说法。

温总理,我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我热爱这块土地,我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一星泥。在这块土地上,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国家领导,我们共同播种着希望,共同播种着未来,共同期待着迎接沉甸甸的收获季节。无论是人民,还是国家领导,我们都对我们热爱的这块土地负有责任。因此,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当家作主,应该体现在能对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提出专业性的有深度的批评建议、能对政府实行切实而不是走过场的监督上。1949年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工人农民当上人民代表并不意味着人民就在当家作主了,人民必须学会监督政府,人民能够熟练自如地监督政府,那才是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新华门前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是共产党交给人民手中的一把尺子,她给人民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政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但决不意味着政府官员的行为都天然、必然是在为人民服务,当政府官员的行为不在为人民服务时,人民要接过共产党递给人民的这把尺子,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的姿态站出来,帮助政府改进工作,帮助政府官员改正错误。

温总理,我是一个有着34年连续工龄的普通退休女工,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基层,曾在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作了27年,1994年以后,在国有房地产公司、私营工业企业、股份制工业企业都工作过;历经工人岗位、工程技术岗位、企业管理岗位、市场营销岗位。现年55岁,已退休五年。我的不普通之处在于:自从毛泽东同志发出“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号召,我几十年都处在努力学习、不断学习的状态之中,这样学习的最大成果是锻炼了我用自己头脑思考问题的能力。1998年6月2日,您曾在我的《用数字说话——关于上海住房问题的思考》一文上作过批示(存档号:国务院 传 2899号 98年6月1日、家宝  第2500号 98年6月2日);现在,我再次将我的思考呈您,并就上述问题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的回应。

温总理,我是中国千百万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公民之一。这样的公民都会以实际行动支持您这个有信念、有主见、敢负责的总理。

致以崇高的敬礼!

 

                       公民       王鍊利

                                2008.9.3日

附:

《论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得失》

http://www.blogchina.com/20080831596668.html

《上海市居民住房数据应该如何统计——与政府统计部门商榷》

http://www.blogchina.com/20070706322092.html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王炼利
王炼利
著名评论家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