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望天读书笔记:江浙财团(一)

作者:井底望天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本来有这个讨论中国资本的江浙财团的想法,是出于当时讨论香港资本的前世今生,其实就是江浙财团的转型。

  然后有一天,一个资本颇为雄厚的朋友,和我聊天,询问中国历史上资本的命运,并问我,如何看待目前中国资本的政治待遇。

  我的回答,现在中国的资本所享受的待遇,应该是历史上最好的时候,对这个结论,也许很多人不信。

  而这一阵子,看到《环球时报》的胡同学,和人家打嘴仗,关于国粉们眼中的“黄金十年”(就是1927年-1937年)的故事,觉得也许可以和大家讨论一下这个时候的江浙财团的命运,从而对今天的江浙财团的情景,可以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首先说一下,伪命题“黄金十年”,其实出于现在的人们对那个时候的历史缺乏基本的了解,而被所谓“有良心的”历史小说学家,搞出来的骗局而已。

  黄金十年,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做黄金荣十年,才比较确切,呵呵。

  言归正传,我就开始先讨论一下中国近代资本的起源。

  在清朝的时候,其实中国是有传统的资本。如果叫他们民间资本,也不是完全正确,如果叫官府资本,也不完全妥当。

  在明朝的时候,为了边疆的安稳,朝廷曾经以私盐的专卖权为条件,引导民间资本向边疆提供粮食等各种补给。

  在这之后,慢慢兴起的山西的票号和江南的钱庄,不光参与远途海外贸易,也参与朝廷的各种融资活动,其实某种程度上,是红顶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有官府的部分参与和认可。

  这种半官方半民间资本,其实也包括在广州官批的外贸十三行。

  在清康熙二十三年,就是1684年,出于外国要求经商的呼声,康熙皇帝批准了在粤、闽、浙和江四个口岸城市,就是广州、厦门、宁波和松江(上海前身)经商。

  当时各种货物,从海外和国内到这里比较多,但是商贸企业比较少,到了1686年,广州才开始有了外商经营。

  其实广州的外商,严格来讲,在唐朝的时候,就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商人,慢慢在番禺(就是老外的居住地的意思)定居。

  这个基本上和陆地来的外商,定居长安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这些定居的老外们,最后就同化成汉族的一分子,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后来在唐代的黄巢之乱,以及从辽、金到蒙古的南下,引发了不少南方的长于海上贸易的汉族和其他各族,远避于东南亚,慢慢就形成东南亚有权势的政治和经济领袖人物。

  那么在明朝建立之后,出于汉族复国的喜悦,这些在东南亚的权势人物,就派人回来和明朝朝廷联系,希望以海外华裔的身份,来向皇帝进贡各种海外奇珍异宝。

  其实就是如果你发了一个10只大船的船队,一艘船是用来进贡皇帝、打点皇帝他妈、他老婆们和他妹的,其他就是用来在其他地方做贸易的。

  当然做贸易的利润,各地有力官员都可以均沾一些,然后把东南亚的好东西进口之后,再把中华的好东西买走。

  这些中华的东西,然后就在东南亚转手给来自西方的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等商业船队。

  那时候的商业船队,是亦商亦盗,就是自己有武装,可以贸易就贸易,不可以贸易就海盗你。

  这些人,包括来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这些后来被称为皇家啥啥海军的海盗贸易船队,当然也包括来自日本的大名们的海盗贸易船队,和来自中国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海盗贸易船队。

  中国的海盗贸易船队,就包括著名的颜思齐和郑芝龙。

  有种说法,讲颜思齐等人,企图在日本推翻德川幕府,并且打翻日本天皇自己做皇帝,不知是真是假。

  不过郑芝龙,这个会说多种内语(闽南语、粤语、官话)和外语(日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的牛人,娶了日本田川氏,生了一个比他还牛的儿子,叫做郑成功,倒是真事。

  不过中国的贸易海盗船队,和日本和西欧的贸易海盗船队相比,人家日本的是藩镇的人马,欧洲的是皇帝和国王的人马,而中国的就是民间被朝廷围剿的人马。

  到了清朝的时候,中国的海外贸易,基本上就是有商无盗。

  然后在嘉庆年间,最后一个大海盗张保仔在清廷的恩威并施之下,最后被招安。结果就是海上版本的宋江招安打方腊,去扫平其他海盗。

  张保仔在1822年去世,结果18年后,当英国皇家海盗杀过来的时候,清廷居然没有海军可以对抗了。

  虽然说张保仔最强盛的时候,有1千多条船,各种大炮和小炮都俱备,也许没有英国皇家海盗的那么先进,但是因为成天打劫西方海盗的船队,自然在炮火中成长,知道人家的家伙有多厉害,自己的东东也越搞越先进。

  这样的实战经验,那是李中堂的北洋海军可以对比。

  中国的海盗们没有成功化身为皇家海军,也许是中国近代毫无能力保卫自己的海防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考虑到从康熙、雍正到乾隆,北部的俄罗斯侵袭和西北的准噶尔都是主要的威胁,所以在收复台湾之后,没有好好思考过东南沿海的经营。

  而整个朝廷缺乏见识,是主要的原因。不过朝廷后来在海防和陆防上起了争执,主张海防的,居然要求的是放弃收复阿古柏占领的南疆,简直是不知所以。

  不过海军建设没有观念,并不妨碍外贸上资本的大力发展。

  在乾隆二十二年,就是1757年的时候,朝廷下令锁国,仅留了广州一地允许对外通商。于是红毛国英吉利、双鹰国奥地利、单鹰国普鲁士、黄旗国丹麦等等,都搬到这里混饭吃。

  有一天,来了一艘运送人参的新船到港口,最熟悉洋务的十三行都看不出道道,于是按照该国的旗帜,称其为花旗国,其人参称为花旗参。

  广州的十三行,和当时的山西票号行、两淮盐商行,都是中国当时财富最集中的传统资本。

  那时候的十三行财大气粗,也是清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当时最大的怡和行的伍家,绝对是可以和天主教教廷相比的世界首富之一。

  因此在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清廷必须在《南京条约》里面赔偿3百万两白银之中,伍同学自己就出了100万两。

  这个就是中国近代的故事,有钱不做军备,用来战败赔款倒是比较爽。

  这一段故事,估计在1978年中国再次开放的时候,好多的领导人还是没有搞明白的。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井底望天
井底望天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