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要善用红色文化资源

作者:王延光 来源:《红旗文稿》2020/20 2020-11-14

高校思政课要善用红色文化资源

王延光

高校思政课要善用红色文化资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强国建设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强化红色文化担当,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讲好思政课必须善用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必胜的信念和时代的担当。尤其是,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环节,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能够助力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要善于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滋养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的行为。

红色文化厚植理论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就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立场和引导功能。红色文化不仅仅作为一种客观现象、传递一种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发挥着文化育人的作用,这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巩固思政课的成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特别是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教材,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确立正确的理论认识,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只有在正确的理论认识指导下,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才能更加坚定,应对现实问题才能更加理性,高校思政课的使命任务才能顺利达成。以红色文化厚植理论认识,才能保证大学生的理论认识不会空洞,以理论认识的系统性、生动性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红色”体现了信仰与忠诚的颜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履行使命的生动实践与事迹展示,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行动引导力、团队凝聚力。红色文化的融入,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铸牢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红色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成为贯穿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主线。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从客观上看,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有助于教师有计划地、系统地讲授教材体系,使大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学生会因为缺少与实际相联系的平台,无法深化对理论的思考。因此,善用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成为高校思政课强化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抓手。

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划时代意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全球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影响下,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日益加深,每个人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渠道的大量文化信息的冲击,这其中不乏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念的文化侵袭。历史虚无主义不但会淡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压迫与屈辱,甚至会使一些人忘记民族之根与历史之源。

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幕幕慷慨就义、艰苦创业、勇于探索的历史画面,展现了红色文化创造者们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近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危亡,在上海和嘉兴书写了他们的时代担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400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其中12000多名“90后”“00后”坦然面对生命取舍、披上战袍,义无反顾、治病救人,他们的逆行出征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反映了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高校思政课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教学要求,推进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承,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挥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的重要的精神滋养作用。在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红色文化,树立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荣誉感与归属感,构筑中国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思政课

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定要创新思路,丰富实践路径,多措并举,把红色文化嵌入思政课教学中,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叙事功能的基础上,把好故事与好思想结合,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像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一样,让红色文化资源被大学生“自然而然吸收”。

激活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纵观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不断奋斗、自我完善的伟大历程。大学生应该深入学习四史,通过红色基因的激活,在认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从红色文化中吸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和勇气。当前,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激活红色基因的方式需要更加多样,更加贴合大学生的认识特点。例如,以数字化手段纵深发掘、横向关联红色文化蕴涵的教育资源,推动其经过充分设计后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

加强深度融合。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研究两者在具体文化形态上的异同,找准它们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机制,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必要路径。一要在思政课中高唱主旋律,营造传承红色文化的积极氛围,拓展红色文化的覆盖面;二要打造主阵地,通过理论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组织、网络教学创新,把红色文化深入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中;三要创新手段,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多措并举提升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亲和力。特别是结合重要纪念日开展活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渠道融入。这样,通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相互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渗透,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相得益彰,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渗透性和覆盖面,确保思政课育人成效。当然,这其中,提升教师的融合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以及融入过程中的及时引导和反馈。目前很多任课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理论功底深厚,但尚需不断提升教学组织能力,更加重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切实加深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度。

顺应时代创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要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无论是思政课教学,还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都要结合新时代、新特点,通过创新手段的使用,顺应时代发展,高扬红色文化的旗帜,深入思政课的全时空。第一,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至高校思政课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对红色文化的运用要注意全方位和多视角,找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网络教学的最佳融合契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对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第二,重视网络化信息化的巨大力量,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以自媒体为核心,通过建设红色官微,开发红色APP,主动向学生推送红色文化相关知识与信息,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红色文化宣传格局。这样的宣传格局,因为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更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第三,重视校园主流舆论的引领。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时,注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掌控校园网络阵地,引领校园主流舆论,实现红色文化对校园主体的积极濡染。

(作者: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南京晓庄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2
1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