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的双簧迷局,兼谈我身边的又一个未解之谜

作者:俞飞龙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国美的双簧迷局,兼谈我身边的又一个未解之谜

俞飞龙


最近一个多月,围绕国美的话题很热闹。
对这事,本没打算写文章,但现在很多人,我不知道是演戏太投入,还是真的很愚蠢,都把“黄光裕和陈晓之争”当做一部激情上演的正戏来看,随着剧情的深入,同情黄氏一家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左翼人士撰文要求对黄光裕实施特赦。看到愈来愈多的网友兼刁民兼围观群众被误导,并由此被间接利用。作为一个黄氏事件的偶尔围观者,我想我有义务告诉大家:别激动了,这出戏,不过是部精彩的双簧而已。
是的,直到今天,被打上背叛烙印的陈晓,最大的真相可能是,依然是一颗黄氏家族手里的忠实小卒。
最近几年,黄氏俩兄弟因为非法经营,向境外转移资产,大肆行贿被逮捕的传闻,在黄光裕夫妇正式入狱前,至少已有三次以上。
2008年底,他终于再一次传说被抓,这一次,传闻没落空,他真的入了狱。
在目前检方起诉他所犯的三种罪中,其中“从境外私自入境20亿港币”这一条最让人觉得余味甚足,这应该不是笔一般意义的钱,而最有可能的是传闻中的黄走私赚回的钱。
这意味着,实际上,检方的指控,是对黄实际所犯的罪的不完全罗列。
对这一点,估计没多少人去较真,估计现在也没多少刁民指望检查机构的工作人员会以一颗一丝不苟地为国为民的心来办案,作为一介屁民,我同样表示完全理解,情绪稳定。
不过,虽然检方只是对黄进行了不完全指控,但黄的入狱,对其黄氏商业帝国无疑会产生致命性打击。在网友热议黄氏一案过程,也乘机到新浪开博的胡志标就是前车之鉴。
因为黄犯罪事实的暴露,损失了商人最宝贵的两种财富——信誉和预期。
信誉破产,预期惨淡,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每一样,都能令国美分崩离析。我相信2009年国美电器的日子已经不好过,基本上只有一种结果,就是亏,巨亏。
庞大的商业帝国,眼看不保,怎么办?
高手出场了。
一出好戏拉开了序幕——陈晓的管理团队开始兴风作浪,炮制了一幕高潮迭起的夺权闹剧。
让我们剥开粉刷在这场闹剧表面的石灰粉和彩釉,仔细看看它的本来面目——
1、国美寻求战略合作,对黄氏本人其实有两个好处,一是从预期角度应对未来必然会出现的财务风险,二是让自己的盘子里多几颗别人不敢小觑的筹码,所以千挑万选的合作者来自美国而不是国内。
陈晓出的这一招,黄光裕除了被摊薄了点股份外,大股东身份未变,可谓毫发未损。至于此期间给部分高管股份,这是陈的阴谋吗?错,别忘了,给股份的阶段,正是检方对黄的犯罪事实调查取证的时间。换作你,如果你想要极有可能了解自己犯罪事实或线索的高级助手在这个非常时间守口如瓶,你会怎么做?我想最有可能的办法也不外是送股份,一是要大家知恩图报,二是要打造一个更有向心力的团队,以防企业分崩离析,遭遇迅速覆灭之不测,三是应对证券管理机构对国美上市公司可能做出的严厉的、甚至可能影响到上市公司生死存亡的处罚。
故而,此招对黄光裕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明明是黄的一个阴谋,却居然被包装成了陈晓的管理团队单方面的暗度陈仓,而更居然的是,一向让政府头痛让五毛心虚让知识精英胆战心惊的围观刁民,竟异口同声指责起这出苦情戏的男猪脚来,对这个根本经不起推敲的说法显得毫无免疫力。
2、继续寻找战略合作,制造将黄氏踢出场外的假象博取社会同情。
如果一招就可以拯救国美,那是对当前中国商业环境、商业经营,甚至对黄光裕实际所犯的罪的大小有误解。
可能很多围观群众不明白,但作为在商业领域浸淫了数十年的当事人黄光裕,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第二张好牌再出手——管理层夺权假象应声出笼。
在这出黄光裕被包装成纯傻X被动挨打的戏里。
对关在笼子里的黄光裕表示同情,那是必须的!
但是且慢,这一出戏,黄光裕究竟得失如何,我们不妨来算算——
得:
1、黄光裕获得了最为广泛的同情、负面声誉得到最大程度的扭转,急于表现自己善良的刁民和愚蠢的围观群众,很轻易就遗忘了黄光裕对这个社会的疯狂掠夺和腐蚀,在谈到这个不久前他们还表现得不屑一顾的人时,换上了赞许和同情。
2、在审讯和判决方面得到了想不到的收益,现在老婆放出来了,呼吁对其进行特赦的声音也出来了,我在看到这个器宇轩昂的标题时,连内容也没来得及看,就拔腿去了趟洗手间,哦,对不起,其实就是厕所。
3、很有可能因为信誉丧失、管理团队削弱、竞争对手群起攻之而陷入亏损泥潭的国美电器,被以一个不错的价格打包塞进上市公司,由此摊薄普通股东的股份,增加他们的投资风险,影响他们的未来收益。而黄光裕的大股东地位和商业帝国得以折中性质的保存和延续。
失:
没有,整个过程黄光裕没损失一分钱,即使摊上最坏的一个结果,国美电器最后没能打包塞进上市公司,而又成功引进了战略伙伴,黄光裕由此失去了大股东地位。他也没损失一分钱,这对于已经入狱的黄光裕而言,这实际是当前局势下的次优选择,否则谁来为这个商业帝国负责?谁能保证群龙无首的机构会正常延续三年以上?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看到的是黄家在变现和打包,这实际就是在力争最优结果,保住次优选择。
高,实在是高!
只是苦了陈晓,怀揣着一颗忠心,硬着头皮扮演背叛者的角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出费用至少应该是个天文数字。最近一个多月,他几乎天天在围观群众献出的口水中游泳。他,会在凌晨两点52分,站在床前看着自己在口水的海洋里扑腾翻滚的矫健身姿,咧嘴流下欣慰而委屈的泪水吗?在围脖每每碰到他那副故意紧绷着的脸和阴诈的目光,哥就止不住一阵蛋痛。
说到围观群众,老实说我很困惑,都TMD改革开放自由竞争白猫黑猫30年了,难道大家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怎么一个个好像智商突然被清零,都不假思索、义愤填膺、自告奋勇站到“被忽悠型”队伍里了?难道真应了那句,“不是我们太愚蠢,而是敌人太狡猾”?
你们真的那那那那么善良?
那为什么我还常常上当受骗额?
算了,打住,这篇文章重点不是谈这个,这只是个引子而已。
让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这出精彩的双簧,让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15年前的高人,一个自称是中国公关第一人、实际就是个整合媒体资源的家伙——王力。
现在估计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个名字了。
但15年前,这个人的名气就如今天的易中天、于丹那样,不说家喻户晓,至少如日中天。他的一本《恩波智业》,被媒体捧为“商战教科书”,时不时就要现身电视或报纸,教育大家如何提高经营战略策划技巧。
一贯自诩的王力之所以只能被称为公关第一人,是因为当时有个人名气比他更大,也更有才,这个人,毫不客气拿走了“策划第一人”这顶帽子,他,就是被人捧为“口吐黄金”的何阳。
我是94年底认识何阳的。在老燕莎对面一个叫点子大王美食中心的餐厅,那是座面积颇大的违章建筑。
那是北京出租还是面的的天下,北京还是名副其实的北方农村,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不多的立交桥上,常常塞车。
当时,我作为所在报社总编的助手,和总编一道去北京请这位大侠前往长春给东北的企业家“上课”。
实话实说,那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我平生遇到的唯一一个和他坐在一起、自己根本插不上话的话痨大侠,当然那时我还年轻,才25岁。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已经忍不住了,哟,这哥们发散了吧?这讲的都哪跟哪呀?
别急,它们之间有关联性,容我再发散下——
一些活跃在天涯黑社会的老网友,可能都记得6年前我曾撰文谈过,95年我研究出一个很厉害的项目,并专门为这个项目成功申请过一项专利的事,不知道内情的可点开链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118977.shtml
96年初,眼看在长春推广这个项目的计划要落空,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当时名气贯彻大江南北,狐朋狗党遍及五湖四海的何阳,于是拨通了他留给我的BB机号。
电话很快回过来了,不是他本人,何阳去外地给企业家上课去了,是他的秘书班子接的电话。
我把自己的项目做了详细介绍,那边听电话的哥们显然很熟悉当时的商业运作模式,听完一阵惊叹,要我立马把计划书给他寄过去,他看看,并答应帮我想办法。
大约1个月后,再电话联系,那位自称何阳秘书的哥们再次恭维了那个项目一阵,说这么好的项目,他自己想代理,我就不必和何阳说了,何阳也忙得很,没时间跑这些事。我当然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何阳,那是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的点子大王,他的秘书,从谈吐看,对商业也不能算外行,又这么热情,他办事我应该放心。
大约在96年3月份,这位秘书给我来电话,说已在北京为我联系了几家实力雄厚的投资商,要我立即过去。不过,因为事情拖累,直到6月份我才成行。
没想到,因为错过了时机,以前联系的投资机会竟一一泡汤。
尽管如此,在这里我还是要专门感谢一下这两位我已经忘记了名字的哥们,他们对我实在太热情了,我想借此对你们说,这么多年过去了,虽早已人海茫茫,但我一直记挂着你们,祝你们一切好。
一筹莫展中,那位接电话的秘书告诉我,他两个星期前已经把我的商业计划书复印了一份,叫人转交给了王力,要我直接到国际大厦的107去找他,但见面后,不能提何阳的名字,因为他们俩较劲得很厉害。
于是我去了国际大厦的107房,原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恩波智业所在地。
一个长相酷似王力的人(这里补充一下,在95年与长春市物价局进行项目合作商谈期间,负责和我谈判的一处长在看了我的计划书后,非常看好这个计划,他把我叫到自己办公室,感叹一番后,送了我本《恩波智业》,说是最新最畅销的关于商战的书,我用得着,这本书里有好几幅王力的照片,故而我对王力长相很熟悉)和我聊起来,在听完我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就是从哪来,来干啥,没涉及到具体项目),他表示自己不是王力,并否定了王力曾收到我的计划书,我只得告辞,临走时,这位酷似王力的家伙拍了拍我肩膀,说了句,“小伙子,有前途”。
这句话让我困惑了很久,他对我几乎一无所知,怎么会突然对我说这么一句话?
我出去给何阳秘书打电话,告诉他王力公司的人不认账,说没收到,那边惊讶地说不可能,那份计划书绝对是曾亲手交到他手上的,然后是一番人心不古的感慨。
其实,在酷似王力的那家伙否认自己是王力,否认自己拿到了那份计划书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有不祥的预感——他想使用计划里的一些东西,而最后那句话,等于不打自招——他其实看过那份计划书,
这件事,怎么会扯到国美呢?
让我继续说——
1995年的商业世界,根本没听到国美这个名字。也没有样品店配送这种商业运营模式。那时的商业,还是代理商的世界,世界最先进、综合成本最低的,还是仓储式经营(就是现在沃尔玛的郊区会员店)。渠道为王的时代,始于2000的彩电大战,2001年的空调大战之后。我在研究了这一业态趋势后,专门针对这一转变所写的文章,曾作为专门报道刊登在2001年的《经济日报》上。
在我邮寄给何阳秘书的那份商业计划书里,就涉及样品点 配送这一形式。
简单而言,我的那个商业计划,是针对国内的市场现状和城市有规律的生活特征,提出的一个新市场计划,或者一个新的市场体系——通过一种设在每幢大楼前的专门箱体,以及电视、电话、订单、网络(不错,是网络,因为90年我就了解网络)等中介环节,实现各种产品从产地到家庭的直通,它的好处是,所购买的东西都是真的,足斤足两,而且因为没有中间环节、规模巨大,成本很低,综合起来要比一般市场价低20%左右。
而为了满足用户对样品的选择,一个城市会在不同区域设立专门的样品店,样品店只提供样品、编号、价格,不对外销售实物,用户可按编号,订购,然后商家送货上门。
大家看看,这项目的这个补充环节,是不是和导致国美飞速发展、在全国商界异军突起的全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一模一样?
而我说过,95、6年,那时还是经销商的时代,还是百货大楼时代,那时的消费者,都是从商店直接把东西搬回家去。
但突然之间,国美有了这种出现在我的计划书中的商业模式。
并因为以此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战略眼界和运营模式、大幅降低了成本而脱颖而出,一举成为行业老大。黄光裕也由此连续几年登上中国第一富豪的宝座。
我至今不知道国美这个新的运营模式是怎么来的,这不经意的一点,其实是一个跨时代的改变——它不但降低了成本,主要是给予了实施企业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商场的经营战略,在样品店送货上门这一模式下,经营者是以一个城市为视野规划自己的运营目标,而传统的百货商店,是以自己一个店为半径规划自己的运营目标,两者的眼界气魄、布局思想、发展策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切,难道是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光裕想到的?
我当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因为不少没读多少书的人,事实证明是经营天才。
但是,如果真是他设计的,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象黄这样爱宣传自己的人,没大肆宣传这一创新?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改变,在经营思想方面完全可与仓储式经营的出现相媲美,而我们都知道,后者曾一度风靡世界。
但是,蹊跷的是,围绕这一运营模式的转变,一切都悄无声息,找不到一个居功者。
我一直想看到有媒体谈到这个话题,但至今依然失望——没人去碰这个话题,仿佛这个模式从来都只是个商业常识,不存在带来了什么改变,或有什么创新价值,但熟悉商业历史的人都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
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位整合媒体资源的高人——王力。
他自诩是亚细亚神话的缔造者,他自诩是公共第一人,在商界战绩辉煌,有足够大的影响力和足够大的圈子,而他也确实一直在为企业服务。一个没必要对我撒谎的人告诉我,他托人亲自把我的计划书送到了他手上,而等我找上门去,他却矢口否认,临别又拍着我的肩膀诡秘地笑称我好有前途。
在1996年,作为一个年仅27岁,白手起家,毫无背景的小商人黄光裕找当时声名显赫的王力做策划,应该还得诚惶诚恐地说上一个“请”字。
因为离这一切太远,这里面内幕究竟如何,我至今无从知晓。当然,就算事实的真相,真是王力帮黄光裕搞了这么个规划,这也与黄光裕无关,他没有理由知情,这并不是他的错。
谁给黄光裕搞的这个新的运营战略?一直被我看着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又一个未解之谜,我希望有一天,有人能帮我解开这个谜底。当然,我觉得也有必要申明,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就认定这个运营模式来自那份计划书,它们可能真就是个小概率的巧合事件。
但是,它们之间,真就只是件小概率的巧合事件?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俞飞龙
俞飞龙
作家,前《中国财富》执行主编
0
0
0
0
0
0
0
0